
交通事故中哪些情况必须报警处理?
交通事故中,必须报警处理的情况包括:造成人员伤亡、车辆无法移动、涉及重大财产损失、事故责任不明确等,如发生以上情况,需立即报警并等待交警到场处理,以保障事故现场的安全和公正处理,交警将进行事故调查、责任认定和协调赔偿等事宜。导读:交通事故发生后,是否必须报警并等待交警到场处理,需结合事故性质、损害后果及法律规定的强制报案情形综合判断。法律通过明确必须报警的情形,既保障事故处理的公正性,也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有哪些交通事故必须报交警的?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三条,发生以下交通事故时,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
1、驾驶人资质违法:
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或驾驶的机动车与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不符。
2、涉酒驾或毒驾:
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嫌疑。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酒驾或毒驾者除面临行政处罚外,若引发事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3、车辆资质违法:
机动车无号牌,或使用伪造、变造的号牌、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
此类车辆因缺乏合法上路资质,事故责任认定需交警介入调查。
4、事故性质严重:发生死亡事故、伤人事故,或财产损失事故但存在以下情形之一:
驾驶人从事校车业务或旅客运输,严重超员或超速行驶;
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需交警协助疏导交通;
有证据证明事故由一方故意造成(如碰瓷)。
交通事故交警必须到现场吗?
交警并非对所有报警事故均需到场,但以下情形必须派员处理:
1、法定强制报案情形: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四条,发生财产损失事故且存在“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等情形时,车辆可移动的,当事人应先固定证据(如拍照、标划位置)后撤离现场,再报警处理。此时,交警需到场勘查、调取证据,但无需立即赶赴事故原地。
2、当事人协商未果:未造成人身伤亡且基本事实清楚的事故,当事人可自行协商赔偿;若协商不成,则需报警由交警调解或认定责任。
3、涉外或特殊主体事故: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九十六条,外国人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除按一般程序处理外,还需告知其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此时交警必须到场处理。
4、例外情形: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且无争议的事故,当事人可撤离现场后通过“交管12123”APP等线上渠道处理,无需等待交警到场。但若事后发现证据不足或责任争议,仍可报警要求交警补充调查。
必须报警的交通事故类型与交警到场要求,体现了法律对事故处理公正性与效率性的平衡。当事人应严格遵守报案义务,避免因未及时报警导致证据灭失或责任难辨;同时,交警部门也需依法履行职责,确保事故处理程序合法、结果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