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伤认定失败不等于企业免责探讨
当工伤认定失败时,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完全免责,企业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保障受伤员工的权益,尽管工伤认定结果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安全与健康,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工作伤害的发生,并为受伤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赔偿,在工伤认定失败后,企业应与员工积极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工伤认定失败后,企业并非必然免责。湖南宁乡一起案例中,建筑公司因委托第三方虚构劳动关系参保,导致工伤认定被撤销,法院仍判决其赔偿员工 33.7 万元。这表明工伤认定只是行政程序,企业是否承担责任需结合具体情形判断。
从法律框架看,工伤认定与企业赔偿责任分属不同体系。《工伤保险条例》第 14-16 条明确了工伤认定的法定情形与排除情形,若因员工故意犯罪、醉酒等自身原因导致认定失败,企业无需承担工伤责任。但《民法典》第 1191 条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因过错造成员工人身损害的,需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贵州潘某案中,虽工伤认定因程序问题被撤销,但检察院查实企业存在违法转包、伪造协议等过错,最终促成企业支付 132 万元赔偿款。
企业责任认定需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失败原因,若因证据不足或程序瑕疵导致认定失败,但伤害确因工作引发,员工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权益。二是过错程度,企业若存在安全设施缺失、管理疏漏等问题,即使不构成工伤,也可能按过错比例赔偿。三是法律关系,存在劳动关系但未认定工伤时,按劳动争议处理;若属雇佣关系,则适用《民法典》第 1192 条的劳务受害责任规定。
实践中,工伤认定失败后有两条维权路径。员工可先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补充证据重新争取工伤认定;若难以认定工伤,可收集工作记录、现场证人等证据,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主张医疗费、误工费等项目。需注意,两者举证重点不同:工伤认定侧重工作关联性,而侵权诉讼需证明企业存在过错。
对企业而言,合规操作是风险防控核心。应依法缴纳工伤保险,避免通过第三方代缴等违规行为;完善安全管理,留存隐患整改记录。当发生伤害事故,即使工伤认定存疑,也应注重证据保全。对员工来说,需保存劳动合同、工作证等劳动关系证明,以及事故现场影像、医疗记录等关键证据,为可能的维权做好准备。
工伤认定失败只是维权路上的一道关卡,而非终点。无论是工伤保险待遇还是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始终致力于平衡双方权益,企业是否担责的关键在于是否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与用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