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造与传播谣言的法律后果解析,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边缘?
编造和传播谣言是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还可能损害他人的名誉和权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编造虚假信息并传播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不制造、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利益。导读:信息爆炸的时代,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行为并非是言论自由,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危害行为,法律从民事、行政到刑事构建了阶梯式追责体系。小编将结合相关法律条款,解析编造谣言与传播谣言的违法类型及量刑标准,帮助大家厘清法律惩戒的边界。
编造谣言和传播谣言违法吗?
编造与传播谣言均具备明确违法性,法律依据贯穿多领域且适用情形各有侧重。
民事层面,依据《民法典》人格权编,无论编造虚假事实还是传播明知不实的信息,只要侵犯他人名誉权或法人商业信誉,均需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不因行为是“编造”还是“传播”而豁免。
行政违法层面,《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等扰乱公共秩序的,或明知是虚假信息仍传播的,均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层面,编造行为可构成多种罪名,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等并传播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编造虚假信息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诽谤罪。
而传播行为若满足“明知虚假仍传播”要件,可构成相应共犯或单独罪名,如明知是虚假信息仍在网络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谣言属于什么处罚?
编造谣言的处罚严格依据情节与危害程度分级,不同违法层级对应明确惩戒措施。
行政处罚适用于未达刑事立案标准的情形: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拘留与罚款外,公安机关还可责令删除谣言信息,要求平台关停相关账号以阻止扩散。
若编造内容涉及淫秽信息,还可能触犯该法第六十八条,面临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及三千元以下罚款。
刑事处罚聚焦“情节严重”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情形:
1.构成诽谤罪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该罪原则上“告诉的才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构成编造虚假信息罪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情节严重
“情节严重”的认定有明确标准,如同一诽谤信息点击、浏览五千次以上或转发五百次以上,或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等后果,或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的,均属此列。同时触犯多个罪名,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形成对编造谣言行为的全方位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