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自取走父母银行里的钱是否犯法?解读相关法律规定与风险!
私自取走父母银行里的钱是犯法的,无论个人身份如何,未经授权擅自挪用他人财产都属于违法行为,即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亲属关系,也不能成为例外,任何人都不应该私自取走父母或其他人的钱款,应该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利和法律规定,如果需要使用父母的资金,应该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授权或者征得父母的同意。导读:亲属间的财产处分与隐私边界常因亲情关系被模糊,在法律上却暗藏明确规范。子女未经许可取走父母银行存款、父母私自查看子女浏览记录,这些行为是否触犯法律?答案取决于行为性质、目的及后果。下面小编将结合相关法律条款,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解答。
私自取走父母银行里的钱犯法吗?
子女未经父母同意取走其银行存款,可能涉及侵占罪或盗窃罪的刑事风险。
根据《刑法》第270条,若子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父母财物(如存款)据为己有,数额较大(通常1万元以上)且拒不归还,构成侵占罪,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子女通过伪造证件、冒用身份等手段秘密窃取父母存款,则可能构成盗窃罪。
根据《刑法》第264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1000元至3000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从民事层面上来看,无论是否构成犯罪,子女均需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父母可要求子女返还存款,并赔偿因资金被占用导致的利息损失等。
父母私自查看浏览记录犯法吗?
父母未经子女同意查看其浏览记录,可能侵犯子女的隐私权。
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浏览记录是属于个人私密信息,未经同意查看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
但需注意,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可能构成例外。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
父母出于保护子女安全、防止网络沉迷等正当目的,在合理范围内查看浏览记录(如确认子女是否接触不良信息),一般不构成违法。
但父母出于窥探隐私、控制子女等不当目的,过度查看浏览记录(如每日检查子女所有浏览历史),且造成子女精神损害(如焦虑、抑郁),则可能构成民事侵权。子女可要求父母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若查看行为伴随技术手段或后续行为,还可能触犯其他法律。
是通过破解密码、安装监控软件等非法方式获取浏览记录的,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需承担删除数据、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此外,父母如果将获取的浏览记录擅自公开,造成子女社会评价降低,还会同时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需承担相应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