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法关于寻衅滋事司法解释最新解读(2025年)
最新2025年最高法关于寻衅滋事司法解释,对寻衅滋事的定义、情形及法律后果进行了详细阐述,该解释旨在明确寻衅滋事的法律边界,加大对寻衅滋事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司法解释强调,寻衅滋事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需依法惩处,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导读:寻衅滋事罪与扰乱社会秩序罪均属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但在行为特征、追责标准上存在明确分野,前者聚焦随意性与公共秩序破坏,后者强调聚众性与特定场所秩序冲击。接下来小编将结合相关法律,解析两类犯罪的构成要件与适用差异,厘清两罪的核心区别。
最高法关于寻衅滋事司法解释最新2025
2025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寻衅滋事罪的认定作出精细化规范,核心围绕主观动机与客观情节构建裁判框架。
主观层面明确,寻衅滋事需具备寻求刺激、发泄情绪等无事生非的动机,因婚恋、家庭等纠纷实施相关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犯罪,但经处理后仍继续实施的除外。
客观情节的入罪标准进一步明确,随意殴打他人致一人轻伤或二人以上轻微伤、持凶器殴打弱势群体等七种情形,追逐、拦截他人多次或造成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等六种情形,均属“情节恶劣”范畴。
强拿硬要财物价值一千元以上、任意损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的,认定为“情节严重”。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的,需结合场所性质、受影响范围等综合判断是否“造成秩序严重混乱”。
同时规定,纠集他人三次以上寻衅滋事未经处理的加重处罚,若同时构成故意伤害罪等其他罪名,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认罪悔罪并赔偿谅解的可从轻处理。
扰乱社会秩序罪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别
两类犯罪虽均破坏社会秩序,但在犯罪动机、形式、客观行为及主体责任上存在本质差异。
1.主体责任不同
寻衅滋事罪:所有参与者均需承担刑事责任。
扰乱社会秩序罪:仅追究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一般参与者不构成犯罪。
2.犯罪动机不同
寻衅滋事罪:为满足耍威风、取乐等不健康心理需求,具有随意性。
扰乱社会秩序罪:为实现个人不合理要求,通过聚众闹事向机关、单位施加压力。
3.犯罪形式不同
寻衅滋事罪:不要求聚众,单人或多人实施均可。
扰乱社会秩序罪:必须三人以上聚众,且存在组织、策划、指挥的首要分子。
4.行为场所不同
寻衅滋事罪:可发生于任何场所。
扰乱社会秩序罪:限定于单位办公场所或车站、商场等特定公共场所。
5.客观行为不同
寻衅滋事罪:表现为随意殴打、追逐拦截、辱骂恐吓、强拿硬要或损毁财物、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行为。
扰乱社会秩序罪:表现为聚众冲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或扰乱公共场所、交通秩序,致使工作、生产、教学等无法进行。
6.犯罪量刑不同
寻衅滋事罪:基础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扰乱社会秩序罪:对首要分子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体现了对有组织扰乱行为的更严厉规制。